省去了自己殺的麻煩事,確實也方便快捷。李進華嘗到了半加工的甜頭,好像一下子就打開了思路。
李進華想到自家的鹵料很好吃,那試試看鹵雞好不好賣呢?李進華把家傳的鹵味拿來調好,然后從家里搬出來一個很大的砂鍋罐子,在里面放進香味撲鼻的老鹵料,白條雞一只只拿進去鹵,掌握好時間和火候,鹵出來的雞肉質軟爛但是又有嚼頭,特別是雞腳和雞翅膀,耙嚕嚕的還有點脆,這老鹵特別不一般,里面是各種食材留下的渣子,面上還泛著反光的油花花,顏色就像是紅糖那樣深;每只雞從老鹵里拎出來的時候,還冒著熱騰騰的蒸汽,隔著老遠就能聞到這鹵雞香。
買慣了白條雞的顧客,看到這色澤鮮艷的鹵雞也要求嘗一口,誰知道,這一嘗就買回家了,而這時,鹵雞還不是現在的烤雞。
李進華清楚記得,那是1985年,一家來自山東德州的兩夫婦,在紅邊門開了一家烤雞店。
劉老四和李進華夫妻倆聞訊立即趕到那,買了一只雞來品嘗,一邊吃一邊暗地里在旁邊偷偷觀察他們的做法,這一看就明白了:原來鹵好的雞,經過土爐子的熏烤,居然會更加干香入味,鹵水的那種水垮垮的口感也能很好地改善。
一年后,劉老四和李進華特意到山東德州考察,他們認為自己的鹵料非常好,引進烤雞的技術,肯定會錦上添花,1986年,貴陽劉老四烤雞問世了。
它沿用當初的老鹵料鹵好后,在土爐子里加電熱,使雞可以更快速地升溫烘烤,皮子的顏色也更加接近燒烤后的那種啞光色,與通常的鹵雞看上去就不一樣,好吃的是皮子,味道鮮香,透著一股濃濃的木屑味,雞胸肉沒那么入味,所以雞腿、雞翅膀、雞爪甚至雞頭,就成為食客最喜歡爭搶的重點。
當年在我家門口排隊的人,一直要排到人家家店門口,見著劉老四家生意火爆,其他家見狀也開始賣烤雞,一時間文化路成了烤雞一條街,還有人打著文化路第一家烤雞的招牌做生意,但好味道才是核心競爭力,劉老四烤雞就憑借口口相傳的好口碑流傳開來。
1994年,一心想把雞生意做大的劉老四在河濱公園附近開了一家叫百雞宴的小餐館,幾張桌子、連老板一起的四個服務員,將劉老四的生意推上了另一個舞臺,經過新華路、油榨街等幾次搬家,百雞宴最終定在了現在的位置,2004年,金鉆豪庭在實驗中學旁開業,成為劉老四系列的高端餐飲場所。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掃一掃,關注我們公眾號